在长条形液晶屏的背光设计中,侧入式与直下式两种技术路线始终处于博弈状态,其核心矛盾集中于光效均匀性、机身厚度与成本控制三大维度。通过拆解两种技术的物理结构与光学原理,可揭示混光距离(OD值)对亮度衰减的量化影响,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指南。
一、侧入式背光:轻薄化与均匀性的取舍
侧入式背光将LED光源置于导光板侧边,通过导光板底部的微结构网点实现光线均匀分布。其优势在于可打造极致薄型化机身,例如某品牌长条形液晶屏采用侧入式设计后,整机厚度压缩至8.2mm,较直下式方案减少43%。然而,这种设计存在天然缺陷:导光板与LED封装的光耦合效率仅75%-82%,导致约18%的光能因全反射损耗而无法输出。
混光距离对侧入式背光的影响呈指数级衰减。当OD值从15mm缩减至5mm时,长条形液晶屏中心区域亮度下降27%,边缘区域因导光板折射率差异导致色偏值Δuv增加0.015。某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,采用V型槽导光板结构后,OD值可压缩至3mm,但需配合双晶封装LED将光效提升至120lm/W,较单晶方案提高18%。
二、直下式背光:控光精度与能耗的平衡
直下式背光通过矩阵式LED阵列实现分区控光,其优势在于可达成2304个独立调光区域,对比度达10000:1。某商超长条形液晶屏采用直下式设计后,黑色场景漏光率从侧入式的12%降至3.2%,但机身厚度增加至18.5mm。
混光距离在此架构中扮演关键角色。当OD值从25mm缩减至10mm时,LED光斑重叠率从68%提升至92%,但需将LED间距从15mm压缩至8mm以避免摩尔纹。某品牌通过采用Mini LED技术,将灯珠间距缩小至2mm,配合量子点膜层,在OD=5mm条件下实现1500nit峰值亮度,较传统直下式方案提升60%。
三、技术演进:混光距离的极限突破
行业正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突破混光距离物理极限。赛时达研发的COPP复合膜可将光效提升75%,使侧入式背光在OD=2mm时仍能维持90%的亮度均匀性。而直下式领域,Mini LED与微透镜阵列的结合已实现OD≈0mm的零混光距离设计,某旗舰显示器通过此技术将机身厚度压缩至12mm,同时达成2400个控光分区。
在零售货架、轨道交通等长条形液晶屏主流应用场景中,侧入式方案仍占据65%市场份额,但其市场份额正以每年8%的速度向直下式转移。未来三年,随着Mini LED成本下降至传统方案的1.2倍,直下式背光有望在高端市场实现全面替代,而侧入式将退守至对厚度敏感的消费电子领域。这场技术博弈的本质,是光学工程对物理定律的持续突破。
更多资讯可以关注我们宽博科技企业公众号,想了解更多LCD液晶条形屏相关产品信息,可以联系18025471396。